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地位怎么样,为什么诸侯几乎都言听计从?
战国时期,有一年东周和西周发生战争。这里的东西周并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两个朝代,而是战国时期,周王室分裂成为的两个国家,西周都城在洛邑,东周都城在巩。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毫无地位,经常要讨好周围的强国,如秦国这种强大的诸侯,经常还向西周和东周征收赋税和人口,尽管如此,东西周还经常互相攻打,同室操戈。
这场战争应该是西周处于下风,所以韩国想要出兵援助西周,在这个诸侯混战的年代,也就韩国对王室还剩一点余温。当东周得知韩国有这个想法之后,很快派人去韩国,对韩襄王说,西周这个国家以前可是国都啊!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如果大王您按兵不动,那我们东周是非常感激您的,等我们打败了西周,那些宝物当然都是贵国的了。
这是战国时期一个很简短的故事,这个时期的周王室已经微乎其微了,豆萁之间尚且如此。可见战国时期是多么的混乱了。至于结局,编辑者并没有描写,很显然就是对这种事情的结局并不关心了,他觉得也没有必要记载了。大概率是韩国按兵不动,听从了东周策士的建议。毕竟那个时候,在实实在在的财物面前,仁义不值一提,余温也几乎散尽。甚至这个策士的姓名都没有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纵横家是多么的普遍了。
秦国军队时常侵略周王室
纵横家是大分裂时代的产物,他们的理念不同于其他流派,儒家讲仁恕诚孝,道家讲无为自然,法家讲令行禁止,墨家讲,算了还是不说墨家,这个流派的记载能流传至今也算是奇迹了。而纵横家不同,他们讲的是赤裸裸的利与害,核心思想就是要切切实实解决问题,趋利而避害。那个年代,生存才是第一要务,为此他们可以朝秦暮楚,反复无常,为了让国家得到利益,他们不在乎使用什么手段。哪个国家得到了这些人才就可以称王称霸。
单看司马迁对先秦每个流派的文字记载,就能看出纵横家的地位。老子韩非并为一传,约1500余字,孟子荀卿为一传约800余字,那么再看看纵横家,苏秦与张仪各自有传,分别都是9000左右的字数,也只有孔子世家一传能望其项背。纵横家一派大家熟知的一些人有张仪、公孙衍、苏秦、司马错、乐毅、范雎、邹忌、毛遂这些。
东周攻打西周这件事情,献策的人连姓名都没有,可能编撰者觉得这种小花样不值一提,但是也切切实实讲到了重点。韩国帮西周有什么好处呢?并不会得到实质性的好处,仅仅会得到一些好名声,但这些好名声在战国没有任何价值,人才不会奔着好名声就来投靠这个国家,他们只会看哪个国家的君王值得帮助,愿意为自己的霸业无所不用其极。纵横家兴起快,衰亡也快,汉代大一统之后,纵横家也就没有用武之地,虽然历代仍有余音,都很难有再大的发展了。相传汉代诸王想要皇帝赐《史记》都被拒绝,原因就是《史记》记载了很多纵横家的诡谲手段,让诸王学了去,后果很严重。
不过纵横家在各国游说的过程中,避免了很多战争,这也算得上是为百姓造福了吧。
编辑: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