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称阿斯巴甜可能致癌,涉及诸多无糖饮料
媒体在6月29日援引路透社报道,称最常见的人造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将在7月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列为“对人体可能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的物质。据了解,阿斯巴甜是食品饮料行业最常见的人工甜味剂之一,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诸多打上“无糖”标签的食品饮料中,譬如可口可乐无糖汽水、玛氏Extra口香糖和一些Snapple饮料等,实际上都使用了阿斯巴甜等甜味剂。
阿斯巴甜或“致癌”?世卫组织7月14日出结果
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这份名为《WHO advises not to use non-sugar sweeteners for weight control in newly released guideline)》的指南称,建议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以此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世卫组织在指南中表示,有证据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对减少成人或儿童的体脂没有任何长期益处。此外,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例如导致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风险增加。
据了解,上述指南所指的非糖甜味剂主要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安美、甜蜜素、纽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和甜菊糖衍生物等等。倘若世卫组织该篇指南中的结论最终被全面证实,主打非糖甜味剂的无糖饮料行业或将面临逻辑被颠覆的风险。
与此同时,JECFA也在调查阿斯巴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该机构于6月底召开会议,并且也将于7月14日宣布其调查结果。IARC的一位发言人表示,该机构和JECFA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在7月份之前都是保密的。不过,两家机构的观点是“互补的”:IARC的结论是“了解致癌性的第一个基本步骤”,JECFA则“进行了致癌风险的评估,确定在特定条件和暴露水平下的特定类型危害(例如癌症)的可能性。”
食品饮料圈开始表态 有品牌紧急回应
阿斯巴甜将被列为“可能致癌物质”,消息一出,食品饮料圈的协会与公司纷纷站出来表态。
国际饮料协会(ICBA)执行董事Kate Loatman说,“我们仍然相信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因为我们与来自90多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局对其进行过的安全评估。”国际饮料协会的回应中还表示,与IARC的结论相反,2022年4月IARC的上级机构世卫所发布的一份审查报告显示,较高的低卡路里或无卡路里的甜味剂消费与癌症死亡率之间“没有明显关联”,也不会造成任何形式的癌症。
而国际甜味剂协会(ISA)秘书长Frances Hunt-Wood指责“IARC并不是食品安全机构”,并认为该机构对阿斯巴甜的评估“在科学上并不全面,因为它以许多广遭质疑的研究为基础,可能误导消费者。”这个协会里的诸多成员包括了玛氏箭牌和可口可乐,它们都推出了含有阿斯巴甜的产品。
此外,也有一些中国品牌立即撇清与阿斯巴甜的关系,宣称自己的饮料不含阿斯巴甜。
甜味剂饮料须当心长期健康风险 白开水或许更健康
尽管大部分无糖饮料并没有使用阿斯巴甜,但除了一部分茶饮料,大多数宣称“无糖”的饮料都至少含有2种以上的甜味剂,甜味剂添加最多的是无糖脉动,配料表里13种成分里就用上了5种甜味剂,这些甜味剂种类包括赤藓糖醇、三氯蔗糖、安赛蜜、木糖醇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教授曾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长期来看,目前强调无糖饮料的潜在风险,大都是基于长期大量喝的前提,“长期是以年为单位,目前的研究也都是按照年得出的结论,”偶尔喝一次,血糖没有变化,并不意味着长期没有风险。
“目前来看,甜味剂作为蔗糖替代物已经形成一种趋势。”据广州日报报道,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认为,甜味剂并不是必然选择。“根本问题是当前消费者从食品中摄入能量过多,超过了人体正常需求。”在他看来,不是甜味剂或糖本身不好,而是过量不好,如果按照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来使用,可以认为都没有安全问题。“但如果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天然甜味剂更健康,因为天然甜味剂已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结构更容易在各种代谢途径中被代谢掉,不会累积在人体内。”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大多数人应避免食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非糖甜味剂。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硕士顾中一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表示,从健康角度来说,各种含糖饮料以及各种甜味剂饮料,能不喝尽量不喝,喝白开水最健康或者喝咖啡、茶、普通的苏打水等或者是更好的选择。
编辑:HN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