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宫大院“飞到”百姓餐桌,胡辣汤原来是这么来的
在冰冷干燥的早晨,来一碗浓郁热辣的胡辣汤,浑身都暖和起来。
现在的胡辣汤,是河南广泛存在的民间小吃。而在古代,胡辣汤可是只有皇上才能吃到的“御用品”。
胡辣汤的来源众说纷纭,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大多是民间野史传闻,目前民间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说法。
从“御汤”到胡辣汤
第一个说法是胡辣汤源起明朝嘉靖年间。民间传说当时的皇帝明世宗沉迷道教,不理朝政,追求长生不老之术,权臣阁老严嵩为了讨皇帝欢心,从一个道士手里得到一副可以延年益寿的调味药献给明世宗。这副药烧制成汤,美味无比,皇帝喝了非常高兴,命名为“御汤”。
后来明朝灭亡后,御厨赵纪携带“御汤”药方逃至逍遥镇(今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受到当地胡氏的恩情,将药方传授给胡氏。因此汤香辣味美,并为胡氏所经营,后慢慢被当地老百姓传称为“逍遥镇胡辣汤”。
不过也有说法是赵纪逃至周家口(今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辗转落户当地,有一次赵纪得了感冒,他在熬制“御汤”时,偶然放了胡椒,发现喝完放了胡椒的“御汤”后,神清气爽,连感冒都好了几分,此后“御汤”改名为“胡辣汤”,成为当地人的独特美食,后面才慢慢流传开来。
从“延年益寿汤”到胡辣汤
还有一种说法是胡辣汤来源于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传说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喜好风雅,沉迷于吃喝玩乐,虽然没有明世宗那样追求长生不理朝政,不过宋徽宗这样也使朝野上下满是奢靡之气。
当时宫里有位小太监,深得宋徽宗喜爱。有一次小太监得宋徽宗准许出宫游玩兼省亲,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寺中方丈对这位皇帝眼前的红人非常热情,他见小太监面红耳赤、口唇干渴且饮食又少时,便奉上一碗少林寺特有的“醒酒汤”,小太监饮后直觉体气清爽,甚是高兴,于是连饮数日,临行时又向方丈讨要了“醒酒汤”的方子。
后来小太监又来到武当山游玩,武当山掌门人见小太监食量很大,如厕次数多,身体消瘦,就为小太监准备了武当山的“消食茶”,小太监饮用数日之后,身体恢复了正常,连脸色都红润白皙了很多,小太监很是感激“消食茶”,又将此方讨来。
回宫后,小太监将这两个方子交给御膳房重新研制成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汤,口感更加香醇,并且还能醒酒提神、开胃健脾。这碗汤被献给皇帝,皇帝问汤叫什么名字时,小太监灵机一动回答道:“延年益寿汤”。皇帝龙颜大悦,御封此汤为“赵氏延年益寿汤”。
“靖康之难”后,小太监流落民间,开了早点铺,偶然一位客人将随身携带的胡椒粉洒入锅中,没想到口感更加丰富浓郁,后来命名为“胡辣汤”。这个胡辣汤,意思就是“胡乱辣”,胡椒、肉桂等各种辣味混合。
除了上面这两种说法以外,民间还有说法认为胡辣汤来自周代或者曹魏时期,不过胡椒是唐代才传入我国的,唐朝以前传入的说法确实不太靠谱。也有专家认为起源宋朝的更可信一些,因为宋代官方编制的《太平和惠民剂局方》一书以及当时流行的医药著作都认为,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药物有益行气,故辛辣味食品颇为流行。一种结合了具有醒酒消食功效的酸辣汤的肉粥,可能是胡辣汤的雏形。
从“皇家御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的胡辣汤虽然失去了“皇家御用”的身份,变成老百姓们餐桌上常见的一道家常菜,但它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是获得了今天人们的认可。
2009年6月,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小吃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不过别看入选的是逍遥胡辣汤,实际上河南省内的胡辣汤多种多样。逍遥胡辣汤是其制作者在建国以后在原来调味的基础上,根据药食同源的理念,添加了多味中药调料,形成了更适合现代人口味的汤品,是知名度比较高、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而在河南省内,还有北舞渡胡辣汤、开封素胡辣汤、南阳胡辣汤、荥阳胡辣汤、汝州胡辣汤、周口胡辣汤等十几种各有特色的胡辣汤。不同地区不同口味的胡辣汤,也共同组成了“河南省胡辣汤”这一靓丽的名片。
说起来,从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享用“御用汤”,到现代有编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辣汤也可谓是“人生赢家”了。
编辑:H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