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竹林七贤”

焦作竹林七贤研究会 煮鹤仙人 时间:2023-06-05 23:26 浏览:

“竹林七贤”这一帮子人,非常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因为“竹林七贤”这个名字本身就与文化特色食品“老婆饼”相类。“老婆饼”里没老婆,“竹林七贤”也一样,既不一定在竹林,人也不一定是贤士。

但透过他们来观察中国传统的文人雅士们,其实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他们从最初的志趣相投,到最后的各奔前程,这期间的抉择很有中国的传统士人的特色。

“竹林”和“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新乡辉县、焦作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综合现在的说法来看,“竹林七贤”这四个字里,大约只有“七”是最可靠!“竹林”和“贤”都颇有商榷的余地。

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阮咸这七个人。

因为有些史学家认为,“竹林七贤”活跃的区域在今天的河南焦作一带,而这里并不出产竹子。

1960年,西善桥宫山南朝大墓中发现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上面出现了5株银杏树,2株垂柳,1株槐树,1株松树,只有1株是阔叶竹。这种砖画后来在不少南朝的墓中被陆续发现,植物也各不相同,比如狮子冲萧统陵墓中的砖画上,只有银杏、榉树、松树,根本没有竹子。

因此“竹林”二字应该是取其意向,而不是真的在竹林里活动。

也有史学家考证认为河南焦作一带曾经真有竹林,“竹林七贤”这个“竹林”是实实在在的竹林。

其实我是倾向相信于“竹林”是取其意向性的意思,因为焦作那一带我去过,竹子长势确实不能跟南方比,太小了。

而且从“竹林七贤”的以轻薄礼法,崇尚自然的行为来消极对抗司马氏的行为来看,确实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有七德”的评价: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正直。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奋进。

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虚怀。

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质朴。

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卓尔。

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善群。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担当。

但这种事情毕竟时间过久,已经无法准确的定论。是不是真有“竹林”,大家心里自己有个谱就行了,这里不做争论,我们主要讲的还是人。

“竹林七贤”活跃的时间是三国时期公元240之后的曹魏。再往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壮年驾崩,仅八岁的曹芳继位,由宗室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历来这种“共同辅政”的局面都是凶险无比的,因为两个辅政大臣之间明争暗斗在所难免。此时的朝堂无疑也是最危险的地方,一个不小心站错了队,就会有杀身之祸。

“竹林七贤”也正是因为看透了朝堂之上的凶险,才不愿入仕。一心研究“老庄之学”放纵身心,饮酒作乐之余用文章诗歌隐晦的批评朝政,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因为他们大多受“建安风骨”的影响较重,始终难以放下天下苍生遭受的苦难,以及建功立业的理想。

所以这七个人在当时的文坛名声大噪,被天下文士所敬仰。

“七贤”未必都“贤”

“竹林七贤”虽然经常聚集在一起饮酒作乐,但其思想却也并非完全一致。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向秀这五个人比较跳脱旷达,道家思想更加浓重。

而山涛和王戎这两个则比较世俗一些。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以后,曹魏政局逐渐趋于平稳,而“竹林七贤”之间的裂隙也因此产生。

山涛,王戎毕竟都有为官之心,在司马氏执掌曹魏江山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先后出仕为官,为司马氏效力。

但嵇康,阮籍,刘伶,向秀政治上都因为各种原因倾向于曹魏宗室。

因此他们对司马氏凌暴曹魏宗室的手段十分不满,不愿意跟司马氏合作。

“竹林七贤”各自的人生道路也从此南辕北辙。

其中王戎的名声最差。

王戎这个人很贪财。他干的最著名的事情,就是因为自己家的李子长的大,卖的时候怕人买回去自己种,他居然先把李子核儿给掏出来!

这么有远见卓识的“财迷”,又特别喜欢当官。让他当官主政一方,后果可想而知!

这货基本上官当到哪儿贪到哪儿,以至于田园遍及他当过官的地方!因此被天下人讥讽也不当回事儿!

“竹林七贤”里,他算是妥妥的一个败笔。

山涛虽然也对出仕比较热心,但他却跟王戎不同。

虽然山涛因为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字巨源)名声不太好,但实际上山涛为人做官还是很有操守的。

山涛为官时虽然很圆滑,比如他做吏部尚书主管举荐人才的时候,总是把能够举荐的人才分好类,看明白皇帝倾向于哪一个,才举荐哪一个人。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乱举荐,但他也不与人争辩。甚至有人弹劾他,以至于被司马炎下诏申饬也不该旧习。

但同时他为官也很清廉,不贪财物。

山涛做官的时候曾经有人送了他一百斤丝,大家都收了,他也不好意思不收,也就收下了。后来送丝的人案发,追究到他这里的时候,那一百斤丝灰尘都落了多厚,当初贴的封印却依旧完好无损。由此可见,山涛看似圆滑,但其实还是比较有操守的。

后来山涛去世的时候,朝臣还上疏司马炎,说山涛家里人太多,房子都不够住。司马炎还特地下诏给他们家盖了新房子。

其余五贤中嵇康对司马氏的反抗态度最激烈。因为他是曹氏宗亲“沛王”曹林的女婿,也最惹司马氏忌惮,又因为得罪过钟会,最终被钟会馋杀于司马昭之手。

临死之前,嵇康告诉他的儿子嵇绍(大名鼎鼎的“嵇侍中血”说的就是他):山巨源在,汝不孤矣!

等于公开把嵇绍托付给了山涛。

阮籍一直拒绝出仕,虽然几次被征召,但都是没干多久就托词辞官。

向秀因为跟嵇康关系太好,在嵇康被杀后迫于局面出仕司马氏,但始终秉持清净无为,不管事儿专打混状态,一直到去世。

刘伶是以酒闻名,所以也最为调皮!他听说司马氏派人来征召他做官,直接在使者到来之前,光着腚跑出去在他们装酒疯。结果使者一看他是个酒疯子,不堪重用,就退走了,他从此以后也就再也没有出仕过。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他本性旷达通脱,精擅音律。但也因此被司马炎所轻视,虽然被山涛举荐出来做了官,又因为得罪人的关系,一生未被重用,在太守的位置上到最后。

结语

“竹林七贤”从最初的志趣相投,到最后的各奔西东,其实根本上还是我国固有的文化观念的问题。

“竹林七贤”虽然看似不拘礼法,跳脱旷达,但实际上他们大多数仍然深受“建安风骨”的影响,对“治国平天下”仍然抱有强烈的执念。

只不过因为当时的政局无法让他们一展心中的抱负,所以只好放纵自我,用药酒饮宴麻醉自己。

他们不是主张“清谈”,是当时的情况之下无法接近权力的他们,只能“清谈”!根本没有机会和实力一展身手。

及至政局稳定,有了做官的条件,他们的分裂其实已经在所难免。

因为他们从一开始读书,其实就是为了做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本来就是士族的特权,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官。

只不过嵇康,阮籍,选择是忠于曹氏,不愿意与司马氏合作。虽然他们拒绝出仕,但实际上他们都属于忠臣一类。

而山涛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才选择与司马氏合作,他的内心还是想实心实意的为天下生民做一点事的。因此可以把他归类为能臣一类。

而王戎则是单纯为了自己心中的欲望。他加入“竹林七贤”最晚,很难确定他是不是为了博取虚名,为了自己做官铺路。本质上他其实就是一个俗人。

阮咸和向秀则是真正的旷达通脱之人,他们即使是入朝为官,也不改自己的本色,我行我素。因此他们两个可以算是“大隐隐于朝”的朝堂隐士。

刘伶这个人则一点约束也受不得,又诙谐滑稽,算得上“小隐隐于山”的山野隐士。

这七个人,基本上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士的所有类型。

看透了他们,也就基本上了解了我们中国传统文人们的性格特征。

编辑:HN001

历史 >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竹林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