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打败对手后不要财不要地的 他们到底在图什么

趣历史网 时间:2023-06-15 16:41 浏览:
     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是从周平王东迁开始到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止。那个时段的周王室已经开始衰微,虽然没有实际控制能力,但是仍然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名义。那时的诸侯国数量多达几十,甚至数以百计。诸侯国之间是一种相互制衡的局面。
  春秋时期,即使出现过五个霸主,但这些霸主的地位不仅是依靠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实力取得的,道义也是占了很大的一部分的。而且,那个时候,国与国之间都会以一个实力比较强的大国为主导进行联盟的。
       道义
  春秋时期的战争大都是以周天子的名义进行的。比如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的相,管仲,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多个诸侯国打败戎狄。不仅在诸侯国之间树立了信义和威望,而且就连周天子也对齐桓公进行了封赏以肯定他的功绩和威望。还有齐、楚两国陈兵召陵,齐国质问楚国为何不向周天子纳贡等等。这些举措就是为了让齐国站在一个道德、信义的制高点上。况且,那个时候的各诸侯国都讲信义、讲规则。天下舆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力
  从实力上来说,那个时候即便是一时的霸主,但是也绝没有统一各个诸侯国的实力,而且连这样的野心都不敢有。因为,一旦你攻破一个诸侯国,至少会遭到其余各诸侯国的舆论声讨,甚至是几个诸侯国联合起来把你灭掉,一是由于你违反了道德规则,二是因为其余诸侯国受到了威胁。所以,在那样相互制衡的形势下,谁都不敢自绝于众。即使到了战国时期,不到最后,秦国都不敢贸然攻破一国,比如信陵君解邯郸之围,后又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军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霸主发动战争大多就是因为哪个诸侯国做了不符合规矩、道义的事情,出兵教训一下,或者只是出兵威慑一下。只要他继续按规矩办事,继续听话即可。一般不会大动干戈,也不会掠夺财物,更不会占领土地。否则,霸主就是不合规矩,不合道义了。到时候失去了各诸侯国的信服,那霸主地位自然就丢失了。

编辑:HN003

历史 >春秋五霸打败对手后不要财不要地的 他们到底在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