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后就是战国时期的 战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趣历史网 时间:2023-06-15 17:30 浏览:

战国是继春秋之局而进行的,它可谓是春秋时代进一步的发展。春秋战国虽同属于东周时代,然而,二者却有极大的分别,这一点我们应该深知。

春秋自中后期以后,礼崩乐坏的情况加剧,诸侯国中欲依礼而行的更少了,而春秋霸政出现的先决条件是诸侯间仍然要有尚礼复礼之心,礼崩乐坏之下,诸侯都不守礼了,换来的自然是霸政的衰竭。事实上,早在楚庄王问鼎之时,所谓的霸政,已经是变了质的霸政,是纯粹的以力服人的霸政,再也没有尊王攘夷的德性成分了。下经吴越至战国,其趋势大致没变,由此可见战国必然会和春秋不同。

霸政逐渐变质,向不含复礼的方向走,此是春秋末年至战国的大方向,由此方向而下,必带来两个影响,一是传统霸政的结束,二是各国的相互并吞。

先就第一点而言,为什么会到此种境地?因传统霸政之本质力复礼,现在,力是有了,但却不愿复礼,也不愿尊周室,本质既失,传统霸政又怎能存在下去?是故传统霸政(即齐桓晋文式的霸政)必衰而终。

至于第二点,则因各国不再愿守礼,而礼之作用在于有助各国外交上维持友善关系,必要时甚至某国可借礼得到他国救援,等到了战国,礼却不为人守,则各国的友善邦交必告摧毁,此事的另一面则为加速各国的并吞,然并吞又因没了礼而令一国有难也不得援手以救,即并吞之烈必又倍之。

所以,我们可说礼坏必令并出现,且越演越烈。

战国,可谓是带着这两个影响作为其时代的本质,以下当再述春秋过渡到战国的一段经过。

春秋末年,即吴越之时,吞并各国之势已成,可视为战国来临的征兆。而到三家分晋及田氏篡齐时,战国时代即告开始。

所谓三家分晋,即晋国的三家大夫,韩、赵、魏,僭越晋之诸侯名位,且分其所有封地。这种行为在春秋或周礼未崩之时固然是大不合礼,该受指责,可是,时代不同了,之后田氏也依此方式篡齐,只是田氏没另改国号而已。这两件事既大不,但却同时被大夫们进行了,这不能说不代表着当时一种反礼僭越之风,而这种风气刚好就是战国的特色,战国就是依此风而出现,这可说是春秋至战国的过渡略述。

战国既然是个不守礼、相互并吞的时代,各国(当时主要有七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的首要任务自然就是求他人之衰而求一己之自保。所以,战国初年起,各国就不断进行法家式富国强兵之变法,如韩国用申不害、魏国用李克“尽地力之教”等,这些皆是例子。然而,各国用变法求自保是一事,能否完全彻底施行又是一事,如楚国便因吴起变法激起既得利益贵族的反对而不能彻底行法家新政。由此可见,当时各国之变法没错可令各国的力量加强,但各国能否在自保的同时削弱他人,关键则在变法的彻底性上。

而在七国之中,秦可算是将变法行得最彻底的一国。秦国经历两次商鞅变法,以后依然跟随,不作废弃,行之日久,终令秦彻底成为富强之国,灭六国而归一统。

有关秦的商鞅变法,内容广泛,但大体上,多离不开军事及经济二路,又附之以提高君主的地位及权力一方面。例如商鞅禁人民私斗,用斩对外敌首一级,赏爵一级的方法鼓励公斗,即为军事上强兵一面的措施;又如商鞅要废井田,开阡陌,招三晋人民垦荒,鼓励男耕女织,则属于经济一方面的措施;他又要宗室立军功,行郡县制及连坐法至全国,这是加强君主权力及统治的一方面。

当然,秦在商鞅变法时,即孝公时,文化水平不及中原,所以商鞅又有整理社会人伦之新法,如男女要分室而睡,成年即要离家自立等。可是,大致上,秦变法仍是以急耕厉战为主,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秦商鞅变法是属于法家思想形式落实的变法。而当时战国七雄,也多以法家思想为政策思维,指导各政策的推行。可是,这不代表当时的思想界只有法家,而没有其他的思想。仅就战国一代论,思想界即有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政治上讲仁治王政而反霸道,末年又有荀子为代表的儒家,讲尊君隆礼;而道家方面则有庄子,政治上高谈无政府主义,末年又有老子讲君主无为而无不为,理想的政府该是只让人民知它的存在即可;其他又有苏秦张仪等师承鬼谷子的纵横家等,依此,我们可看出战国时期的思想界实非凋零。

只是在众多思想之中,法家思想及其学说最适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能在弱肉强食,你争我夺的环境中最有效,也能最快令一国强大起来,所以法家为各国所看重,而其他各家则不然。可是,它绝不代表当时思想界的孤寂,反之,战国乃是思想百家争鸣的一个时期,我们对于这一点,也应该要明辨。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前文已说。借用达尔文生物学的术语,“战国就是一弱肉强食的时代”。弱肉强食的世界,一般有二个特点,一是身处其中的生物必用尽一切办法求生存,二是随着时日久远,生物相互间的斗争必然越来越猛烈(因时间日久,生物求图存之心更切,更不愿被他物淘汰)。用在战国历史之分析上,战国时,七雄同时进行法家式变法,实可以被视为各国欲在战国时代图存之一证;而战国时代持续至中后期,战争的规模越趋大型,人命伤亡也越来越多(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坑赵卒四十万),水淹他国都城、弓弩、云梯的广泛使用等,这些绝对是各国因战国时代之日久,因而越战越烈之证。

各国不能避开入了战国的相互并吞之局中,即要用尽全力图存,否则就是被灭,这样的情势向下而往越演越烈,其结果必只剩一个强而有力的国家能够存在。事实上,秦的统一便是这种倾向的反映。秦统一,一方面可谓是统一,但从另一方面说,它何尝不是一种弱肉强食,并吞兼噬至极而得的结果呢?

所以,战国七雄变法、战争乃为了使自己图存于当时之历史时空中,此乃为其争斗目的。

战国史大约可说都说得差不多了,当然,当中的战争及细节是很值得细述的,但明白这些战争背后所以生成的缘由,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才是更为重要的。本文于这一层,可算是达到目的了。

现在姑且可说一下秦能彻底变法的缘由。秦之所以彻底得起,巴德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来是其地理形势使然。秦自穆公起,地处西隅,又有崤函之固,文化上,这使秦文化包袱少,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军事上又令它不受中原战事的侵害,这些都有助于秦作全面且一次过的两次变法。二来是孝公的重用人才。秦孝公不如其他六国的君主,如魏惠王等,对商鞅不能给予充分信任,孝公也不因宗室反对而对商鞅仍加重用,这也令商鞅大权在握,易于彻底变法。

由于秦能彻底推行变法,所以家国比其余六国富足,兵马也比其余六国强大。加上六国互相攻伐,而秦置身事外,这也令秦国国力凝而不损,六国反而自损。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之下,秦能一统之势可谓早已具备。终于,秦嬴政即位,即用十年时间把统一之势落实下来,韩赵魏楚燕,最后灭齐(当中包括灭东周),于公元前221年一统全国,结束战国时代,即东周时代,而建立第一个大一统朝代,史称秦朝。

秦朝,是战国之终,可是,我们也该明白秦朝是战国时代列国吞并到至极之果,如是,在论秦时,方可有一新而合理的角度以进入分析。

编辑:HN003

历史 >春秋之后就是战国时期的 战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