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河南没有美食?了解河南食旅资源优势,为“美食荒漠”正名!

西施聊财经 时间:2023-07-12 14:43 浏览: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纵观历史,几次比较大的民族融合和人口迁徙,均是以河南省为发源地,这使得河南的历史文化和美食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美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下面主要探讨了河南美食资源的历史底蕴,从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剖析了河南美食资源的独特优势,为美食旅游资源的分析和开发奠定基础。

一、河南省美食历史底蕴

河南见证了20个朝代的兴衰,300多个帝王的更迭。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在这里成为了神话的典故。英雄大别山、林州红旗渠、兰考焦裕禄在这里凝聚成激励现代人实干的精神。大河奔腾、中原逐鹿、人杰地灵,华夏数千年的流转,也衍生出“很中”的美食历史底蕴。

美食在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体现便是烹饪。在中国的烹饪历史里,河南是豫菜名副其实的发源地。美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烹饪方法是一种生活习惯传承。只要点燃了炉火,端起碗筷,吃到不仅仅是历史积累的厚重感,更有河南的民族“味儿”。

新石器时代新郑裴李岗的原始居民,就制作了用于盛放饭菜的彩陶等器皿,开始对了食品加工的探索之路。夏启禹州举办国宴,四方诸侯皆来朝贺,成就“钧台之亭”的佳话。少康被欺逃至虞城,隐姓埋名学理财,终成一代“国君大厨”,也称“烹饪始祖”。同时聪慧的夏朝人利用手工作坊,制作了爵斝等饮酒工具(爵用来喝酒,斝用来温酒)。

商朝数次迁都终定安阳殷墟,其大臣伊尹割烹要汤,“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才华被商汤认可,最终荣登相位,拜为“中华厨祖”,其创立的“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开了河南饮食文化的理论先河,至今还是我国烹饪界不变的行规。

尽管后期经历春秋战国,诸侯逐鹿中原等变迁,中原百姓饱受苦难,但新密的打虎亭等汉墓壁画呈现出的杀鱼宰鹅的情形,是对烹饪文化延续的最好阐释。汉末曹操主编的《四时食制》,将豫菜的分类提升到了四季分明的领域。后五胡乱华,中原权贵躲至江南,将豫菜文化带到了江南,为“杭帮菜”的发展带去了新的元素。

国都汴京的北宋集天下之珍奇,为蒸蒸日上的豫菜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原料市场。宋朝文人大夫积极参与美食讨论,创造了新的饮食文化——“雅”文化,这其中不仅有宋徽宗,还有苏轼等名人。他们喜欢谈论美食,甚至上升到了哲学层次。《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画面和史料,更是对豫菜文化一度巅峰的很好佐证。

夜宵、外卖、果盘等现代专有名词,在京城更为常见。煮、炙、炒、蒸、腌、炸等现在还在沿用的和流行的烹饪手段,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烹饪技法的增多记录了中原烹饪文明的高光时刻。回顾从远古到北宋的历史,不难看出,河南一直是中国美食文化的高地。

后来宋室南迁,豫菜的文化技艺散落各地,虽然对杭帮菜、粤菜里的客家菜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催生和启蒙一说也不为过。但是其本身的体系很难再现宫廷菜、市肆菜、民间菜等百花齐放的光辉场景。

随着朝代的更替,元、明、清三代的政治与文化的中心离河南都较远,即便明朝文人列出八大菜系豫菜为首,也改变不了中原的饮食文化就走向低谷期的趋势,发展滞缓,日渐式微。

 豫菜的文化曾辉煌过,也延续到现代的美食中。如“杂烩菜”便是河南传统名菜之一,历史上最早的烩菜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五候鯖(多音字,此处多zheng,意为鱼和肉的混菜)”。红烧黄河大鲤鱼更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与中国传统典故鱼跃龙门等相呼应。

洛阳水席起源唐代,是目前有明确史料记载的一道名菜。河南美食文化是在农耕文明的大背景下的文化,是我国美食发展的发源者,更是时代变化的见证者,拥有者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河南省美食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

1.经济层面

河南旅游产业在近年来蓬勃发展。在当代区域旅游中,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层出不穷,旅游消费行为伴随产生。不仅仅能为河南带来商业机会,也会影响到我省旅游经济发展。纵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发展旅游既能使旅游地相关产业受益,而且能够起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13-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6年间河南省的旅游人数逐年攀升,在2018年已达7.86亿人,比上年同比增长18.2%。旅游经济效益在6年里,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94%,增长迅速,尤其是2018年全年旅游收入达到8120.21亿元,同比增长20.3%。

 这其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餐饮业,它同时还是河南社会重要的民生稳定器和就业吸纳器。以2017年国内贸易数值为例,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66.77亿元,住宿业154.05亿元,增长10.3%;餐饮业2619.36亿元,增长12.9%。

这从经济层面来分析,美食产业无疑为河南地域旅游增进了新的一种渠道收入,有利于河南地域文旅向纵深方向发展,同时也是中原本土文化创意灵感的重要来源。

另外一方面,地域文化旅游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餐饮产业的发达程度也能折射出城市文化旅游水平的高低。近两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导致全球各地的旅游业处于停摆状态,而河南却一直处于中部文旅大省第一梯队。

2019年和2020年,河南省内海内外游客入省人次高达9.02亿,旅游总收入达到9607.0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4.72%和18.31%。在积极防控疫情同时,2020年河南旅游业成绩不俗,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5064.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812.85亿元。

2.文化层面

(1)中和文化

毗邻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湖北、安徽六省的河南,成为了中原的主体。中国起源中原,而烹饪亦发源于中原,这就河南美食旅游中的文化会包含着“中”的思想。以“中”为心,辐射四面八方。四海之内,奇珍异宝,山珍海味,皆被囊括于此,从而河南美食得居中之力,吸天下技艺之所长。

豫菜佳肴,五味俱全,无一味之偏倚,无一味之突兀。无论蒸煮烹炸,还是干鲜老嫩,从色、香、味、格四个方面均可取悦外来食客。“和”正是通过纵观历史而得出的结论。身为中原,东南西北均要兼顾,既要顾及北方口味的酸,又要注重南方口味的咸。

食材上以谷、果、畜、菜为基础,巧妙组合,扬长避短;饭菜上以酸、甜、辛、咸为根本,糅杂调和,各显所长。以一句土话“唱戏的腔,做菜的汤”为例,用汤提鲜以盖菜之腥,用火控温以达汤油交融。“五味调和”、“以和为贵”,其实正是河南美食在政治文化、民族风俗等多元因素碰撞结果的印证。

(2)食疗文化

吃饭何其平常,而古人却能在其中品出健康、哲理与文化。药食同源,食疗是传统中医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推崇的治疗疾病手段,具有着便利、廉价、免受针药之苦等诸多优点。在草药资源丰富的河南,如怀山药、陈皮鸡、茯苓包子、核仁排骨等一众菜肴便是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相结合的产物。

寓医于食,药膳养生,药借食力,食助药威。食与药两者效力相辅相成,食之可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预防疾病等功效。例如开封桶子鸡,色泽鲜黄,肥而不腻,越嚼越香,食之可以补身,调畏寒风重。

(3)黄河文化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5000年的璀璨文化。华夏文明之光在河南地域里绽放出最为耀眼的光芒,产生了著名的早期农耕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汉字文化等,也铸就了如夏商文化、周文化、汉唐文化、宋元文化等文明风采。黄河文化对于河南美食旅游来说优势明显,意义重大。

黄河精神、黄河古风、黄河饮食、黄河民俗等内容丰富了旅游路线,增加了人文和自然资源的锲合度,形成了更为全面的旅游产品开发机制,如考古游、寻根游等旅游新业态,进而实现黄河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双赢。

(4)非遗文化

河南历史悠久,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美食名吃异彩纷呈。非遗美食中蕴藏着人文含义、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其存在既是对美食的认可,又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目前列入非遗美食的有胡辣汤、武陟油茶、闹汤驴肉、道口烧鸡、洧川豆腐、鲤鱼焙面、朱仙镇五香豆干、孟州混浆凉粉、洛阳水席、撒汤、开封灌汤包、马豫兴桶子鸡、五里源松花蛋、洛阳小街锅贴、葛记焖饼、郑家老粉房粉皮、万古文胜馆羊肉、沙家品味来五香牛肉等。

这里面逍遥镇胡辣汤的制作技艺,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其具有民间传承历史,是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原文化的载体,体现的是传统的饮食理念和良好的文明基因。

 结语

美食相关的饮食文化与旅游关系相当密切,二者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根据河南如今的开发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好的改善策略可以凸显河南美食小吃的行业地位,提醒和督促打造河南地域特色美食旅游品牌。

进一步扩大河南美食的影响力,使游客在品尝食物的同时,更加被河南的历史传奇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蕴所吸引,进而有助于提高河南旅游业的经济收入,促进就业,推动中原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编辑:HN003

美食 >谁说河南没有美食?了解河南食旅资源优势,为“美食荒漠”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