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村戏”爆火背后:一家河南民营剧团的绝地重生
近日,一则在河南巩义丁沟村上演的“雨中村戏”视频在网上火了。舞台搭在了村里原先的老戏台上,没有华丽的舞台,也没有精心设计的舞美,仅靠服化和婉转的唱腔,引得村民掌声阵阵,流连忘返。他们有的撑着雨伞,坐在自己带的小板凳上;有的直接盖着雨披,雨大了就拿毛巾擦把脸;有的赶了十几里路,带上一天的干粮来看剧团唱戏。
河南巩义丁沟村村民雨中看戏
河南是戏剧大省,民营剧团数量尤其多。有关部门曾统计,2020年前,河南民营豫剧团约有1600多个,从业者众多。然而过去3年,受线下演出不稳定等因素影响,民营剧团生存和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在丁沟村演出的正是河南安阳市青年豫剧团,这是一家基本由“90后”青年演员组成的民营剧团。扛过剧团初创的艰难,到自负盈亏,却又遇疫情冲击,他们从线下唱到线上,又从线上唱回基层老百姓中。舞台背后,剧团走过怎样的求生发展之路?又是如何兼顾互联网带来的双刃剑?记者试图从这家民营剧团探寻民营剧团的生存根本。
初创期曾穷到街边露宿
8月初,潮新闻记者联系到河南安阳市青年豫剧团团长范胜男。让记者惊讶的是,范胜男是个年轻的“90后”姑娘,个头不高,留着长长的头发,她是豫剧崔派的传承人。
范胜男创立剧团的时候只有21岁,今年是剧团成立的9周年,她最宝贵的近十年青春,都与戏,与剧团有关。
范胜男
因为身高限制,自幼学习戏曲的范胜男对专业院团望而却步。出于对戏曲的热爱,她萌生了建立剧团的想法。父母拿出买房的钱支持范胜男组建了自己的队伍,她四处找人,也通过亲戚朋友推荐,终于完成了这支40人规模剧团的组建。
初创剧团时,范胜男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探索时期,头几年她需要通过借贷来维持剧团的正常运转,“最难的时候是安排好剧团所有成员,口袋里就剩下42元,不敢和父母与成员们吱声,最后在街边睡了一宿。”与此同时,剧团也在拼命节省开支,每每下乡演出,成员们就直接在村子里搭帐篷、打地铺,演出的舞台也都是自己搭建、拆卸,许多成员除了会唱戏,还练就了一身搭戏台的“好手艺”。
经过一场场演出,成员们不断磨合,下了戏也要再“钻”进戏里反复琢磨,一有空大伙儿就凑在一块排练。范胜男说:“戏是需要不断去打磨的,每场戏结束后我们都会总结一下。”
在精益求精唱经典的基础上,剧团也在不断求新求变,“在保留经典曲目的同时,作为青年演员,我们也会在演技、情绪表达、服装上尝试创新。”范胜男的剧团能让观众重温经典,也能让观众眼前一亮。她明白,剧团要知道观众想看什么,与时俱进。
随着剧团经营逐渐成熟,这支青年豫剧团“熬”过了困境,逐渐在江湖上打响了“名号”。“基本上一场戏能定个七八千块钱。”成员的生活开销都在剧团里,刨去必要开支,剧团一般是给成员一月一结,钱分摊到每个人手上,但许多成员也会选择把钱留在剧团,范胜男说:“当然演员随时需要工资,随时也给。”
范胜男带着剧团40号成员在河南走村串巷,也渐渐走出河南,脚步遍及山西、河北、安徽等省份。最忙的时候剧团连着在外整整跑了两个多月,“一天都不休息的,就是(前一天)赶夜场,晚上十一点收工,第二天到另一个地方早上9点就得开戏。”
虽然连轴转的日子非常辛苦,但剧团的演出受到了许多乡亲们的欢迎和喜爱。“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热心的观众,给我们送东西。”范胜男收到过乡亲们送的鸡鸭、蔬菜等土特产,村民们的热情让她与成员们备受鼓舞。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范胜男的剧团陷入困境,剧团停摆,成员们不得不各寻出路。有人选择去长三角的电子厂打工、有人去广东惠州组装电视机……成员分散各地,剧团几乎处于解散状态。
“村戏”现场
直播带货迎来转机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21年10月1日,范胜男在抖音进行了一场直播,直播第一天有七百多人,渐渐的一场能有七八千粉丝观看,她发现直播效果不错。初次尝试直播的成功让范胜男尝到了“甜头”,然而她不想靠着粉丝“为爱发电”刷礼物营生,就打算试试直播带货,“当时觉得靠直播带货的收入应该能支撑剧团运转。”于是,她挨个打电话招回旧成员,开启了直播带货之路。
范胜男在婆家村子的房子里搭了一个直播间,为了有更好的直播效果,她花了十多万给直播间配备了专业的摄像头、大屏幕、灯光等设备,把剧团和戏班乐队“搬进了”直播间。“我们没有双休日、节假日,每天19:20准时开播,开始整场的线上大戏演出,大戏结束后或者是在中间休息的时间段我们会带一下货。”
然而,剧团的直播带货之路并非如同范胜男想象中那般一帆风顺,由于大多数剧团成员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直播带货领域,也不是专业的带货主播,“对带货来说,我们完全就是跨行了,每天都在学习(其他的带货主播),但是还是不行。”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每天直播带货的收入只能勉强支撑剧团成员一天的基本开支,更不要提工资收入。
“村戏”直播
更糟糕的是,直播间里观众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范胜男告诉记者:“一下子带货,戏迷朋友接受不了,他们会觉得作为(戏曲)演员开始带货,是不尊重艺术。”
在直播带货的过程中,剧团遭遇了一些网友的不理解。最严重的一次是,向来作为剧团里“王牌成员”的史红涛在面对满屏的质疑时,一度忘词唱不下去,回忆当时,他说:“和线下舞台不同,在直播间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公屏,观众的每一句话,其实我们都能够看得到。然后当时(屏幕上)说啥的都有,把我们所有演员的心态都给说崩溃了。”
史红涛说,当时范胜男咬牙把委屈往肚子里吞,让成员们调整心态,把戏演完。“她当时告诉我们,咱们这个戏开场了,就得有一个结局,不能半途而废就唱到中间了,得给观众一个交代。”在范胜男的坚持下,成员们硬是把戏在直播间里唱得“活色生香”。
“当时大家特别团结,每一场直播结束之后我们都会反省。”史红涛说,直播间里观众的每一条留言,剧团成员都会认真浏览,针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严格要求自己,“我们会想想自己哪个地方确实做得、说得不太好,找找自己不足,尽量让观众们能够满意。”
“慢慢的,(剧团)基本上可以维持了,一直到现在演出市场开放,剧团算是坚持下来了。”范胜男如释重负,有了运转资金,剧团再次“活”了过来,恢复线下演出也提上了日程。
2023年6月26日至7月3日在丁沟村的演出,是今年范胜男剧团的第一场台口,成员们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这戏唱得好!”村民们对这支青年豫剧团的表演赞口不绝,每每到了晚场,演出都人气爆棚,舞台前后甚至找不到能下脚的地方。请戏人于先生原本是定了5天15场的戏,耐不住乡亲们的热情,他一口气又定了3天9场戏。
“一共24场戏,没有一个重样的。”于先生告诉记者,《穆桂英挂帅》《桃花庵》《对花枪》等经典豫剧剧目轮番上演,崔派、唐派等各种唱腔,剧团的“十八般武艺”彻底点燃了村民的热情。村里来了许多老人,甚至还有外村来看戏的村民,“都舍不得戏,下了那么大雨都在那守着。”
面对村民的风雨无阻,范胜男与成员们也不负期望。“一旦大戏开始,它就不能停了。”范胜男告诉记者,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开口唱了,演出就不能受任何影响,这是老一辈留下的规矩。冒雨看戏、雨中表演,成就了这场“村戏”的“双向奔赴”。
接地气的民营剧团如何更好发展?
如今,范胜男的剧团已回归线下舞台,但线上直播的影响依旧存在。
许多直播间的铁粉会邀请剧团去他们的家乡演出,为剧团带来了更多的线下演出机会。现在舞台的侧方,范胜男会专门留出一块地方,架起成排的手机直播演出。剧团成员也开启了他们的“双面人生”,一面是与网友互动的戏剧主播,一面是线下村民喜爱的戏剧演员。
“直播能让更多观众了解剧团,了解戏剧,直播的收入也能补贴剧团。”范胜男直说,不管线上直播,还是线下台口,她一直知道剧团能起死回生,是因为有观众(网友)。
范胜男的剧团是中国众多民营剧团在当下挣扎求生的缩影。如范胜男的剧团一样,很多民营剧团靠着线上和线下的表演,找到生存的舞台。但不是所有的民营剧团都能像范胜男的剧团一样,绝地重生。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告诉记者,较之于国有院团,民营剧团有其独特的优势。“民营剧团在剧目创作和演出方面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更接地气,剧目演出完全契合这些老百姓的审美偏好。老百姓现在想看哪些剧目,(民营)剧团就演哪些剧目,他们能摸着(老百姓的)脉搏。”
虽然民营剧团深耕乡村文化,更容易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但是其生存发展仍旧面临着一些困境。吴亚明表示,“每个院团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人才问题、剧目问题,演出市场开拓的问题肯定也存在。”
据了解,许多地方政府与相关艺术协会也在致力于加强对民间艺术团体的支持。2022年起,中国戏剧家协会和河南省文联共同启动的帮扶工程,让河南戏剧名家与民营院团一对一,帮助民营院团精进艺术水平。今年,首届河南省民间职业剧团优秀剧目展演在河南上蔡县开幕,来自郑州、开封、安阳等地的民营剧团同台“争奇斗艳”,互相学习。
另外,据《2023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河南篇》显示,过去一年,河南地区演艺类直播开播超过227万场,同比上涨63%。新媒体也让许多民营剧团,在直播间找到了“第二舞台”。民营剧团不仅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曲剧艺术,提高了剧团的知名度,同时也为剧团带来新观众、新收入。
对此,吴亚明认为还应更加客观地看待戏剧直播,“直播是把双刃剑,它更多(起到的)是传播功能,因为它的屏幕也比较小,观众(主要是)看看演员,听听唱腔。”
河南省艺术文化研究院的副研究员贺宝林告诉记者,现在民营院团演出的主要台口与市场依然还是在农村,他说:“对于整个民营剧团来说,还是要靠回归舞台。一定是要回归舞台,回归市场,回归观众。”
“下一站去新乡原阳、开封尉氏……”范胜男细数着接下来剧团的去向,现在剧团的订单十分“火爆”,来请戏的顾客源源不断,“马上要开戏了!”电话那头范胜男匆匆挂了电话,一头扎进火热的线下舞台。
编辑:HN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