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打春牛习俗:传承千年的非遗

河南非遗 时间:2024-02-17 14:35 浏览:
2月4日立春,一场瑞雪后的菊乡大地银装素裹,内乡打春牛习俗在这天精彩展现,该习俗分迎春、祭春、打春、闹春、送春等多个步骤展示,大街小巷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则象征着春天的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民间俗称“打春”。春季万物复苏,打春牛预示农耕活动的开始,有规劝农事、鼓励春耕的含义。2016年11月30日,农历二十四节气包含内乡县“打春牛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1年6月10日,内乡“打春牛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   

内乡打春牛习俗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比较完好保留下来的传统岁时节令习俗,立春前一日,群众自发组织队伍,穿上清代官服,去先农坛祭拜春牛和芒神;祭拜完毕,在附近田里耕地以祈丰年;立春日当天,广大群众手执彩旗、敲锣打鼓齐聚内乡县城中心广场。有礼官负责将春牛放置广场中心,根据习俗绕牛三圈并鞭打春牛,将春牛击破,牛肚内事先填满的五谷、干果、红枣、核桃等食物纷纷落地,群众欢呼抢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年有余。随后群众在内乡县城周边自发组织游街闹春活动,鼓乐等民间杂耍进行表演。闹春后长辈给孩子带上春鸡,亲朋之间相互赠送小春牛、福字、春字等,表达祝福之意。内乡衙署文化研究会经过多年研究整理,通过书本、光碟、展览等形式,有力传承发扬了这一民俗活动。

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好这一非遗,内乡县衙组成以馆长为组长,业务部、文艺部主任为成员的保护小组;每年拨出经费专款用于该习俗的研究和保护;组织人员整理文献资料,进行论证,编印出版《内乡县打春牛习俗》书籍;制作打春牛习俗群组泥塑,推出岁时节令打春牛专题文化展览;连续两年参加二十四节气保护年会及学术研讨会,参加北京农业博物馆举办的农历二十四节气展。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推广措施,使这一厚重的民俗文化,在传承中得以弘扬。

 

立春日打春牛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特色,其从官民共享的习俗到民俗的演变过程,也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围绕打春牛习俗,当地流传的传说故事、谚语歌谣、诗词歌赋、祭文拜文等,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大量民间社火、传统工艺和传统美术项目的参与,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是相关社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这天,县政府党组成员、县总工会主席周晓锋,县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国浩,原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国家级非遗项目打春牛习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向升,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江红军也到现场观摩指导活动开展情况。

编辑:HN006

非遗 >内乡打春牛习俗:传承千年的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