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遗「每日一新」: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
灯舞古已有之,清代就有以灯为道具舞出文字的“灯舞”记载。每逢年节(尤其是元宵节)或祈雨、祭祀、乞求丰收等仪式,宫廷和民间往往都会进行灯舞表演。起初,灯舞以摆字为特征,后逐渐发展成以彩灯排列构造图案、创生意境的民间舞蹈样式,流传于全国各地。按灯彩外形区分,灯舞主要包括模拟动物的龙灯舞、狮子灯舞、鱼灯舞、蚌灯舞、蝴蝶灯舞、百鸟灯舞,模拟花卉的荷花灯舞、菊花灯舞、蜡花灯舞及船灯舞、车灯舞、云灯舞、绣球灯舞等其他形式的灯舞三种类型。灯舞表演形式丰富,一般在夜晚以群舞方式演出,声势较大。演员边走边舞,队形不断变化,舞蹈过程中还施放烟花爆竹,场面蔚为壮观。这种民间舞蹈样式多出现于汉族地区,同时也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苏家作龙凤灯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它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故事为表现内容,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博爱地区。旧时,苏家作人以务农为主,文化业余生活相对较丰富。每年春节和火神庙会期间,苏家作人为庆贺一年劳动成果,期盼来年有好收成,都要把龙、凤、麒麟、老虎等象征吉祥的动植物形象制成花灯。除悬挂外,还根据一些民间故事,把花灯组织起来,进行耍类跳舞活动。清代道光二年(1826)是博爱的大耍灯节,为取得好成绩,苏家作艺人毋黑旦(大名不详)把龙灯、凤灯结合在一起,在龙凤共舞基础上,增加数十种伴舞灯,编了许多灯舞节目,并于当年农历二月二十九火神庙会期间演出。自此,苏家作龙凤灯舞最终形成。
龙凤灯制作精巧,以竹篾制作龙凤骨架,用彩绘纱布装饰龙身,白纱布彩绘凤衣图案。龙灯由9节组成,每节以一根木棍支撑。苏家作龙凤灯舞以龙游场、龙戏凤、龙脱皮、百鸟朝凤等表演最为精彩,传统节目有《十二美女拉纤》、《文王拉纤》、《姜子牙钓鱼》等,近代又编创出《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凤呈祥》、《龙凤回头看牡丹》、《龙凤对戏》等节目。《龙凤对戏》重点突出一个“戏”字,紧张中透出宽松,嬉戏中蕴涵友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龙凤灯舞演出时,表演者可达五百余人,场面热烈,气势宏大。
苏家作龙凤灯舞表演体现出阴阳和谐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历史文化、民俗学、神话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苏家作龙凤灯舞已从鼎盛时期五百多人参与的宏大表演缩小为两三百人参加的演出,灯舞的编排技艺仅存于5位年迈老艺人的记忆中。
2008年,灯舞(苏家作龙凤灯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编辑: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