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遗「每日一新」:民间信俗(关公信俗)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 时间:2024-03-19 15:28 浏览: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俗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因,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构成了民间信俗的文化空间。

在中国民间,关公与孔子并称,被尊为“武圣人”。关公庙祭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波及海外,至今承沿不绝。

关公信仰随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东汉至五代时参照古社稷和孔子祭仪奉祀,北宋行太牢礼祀的祭典,明代洪武年间增加了“迎神”、“娱神”、“送神”等内容,清代康熙帝钦定关公诞祭日为五月十三日,在洛阳关林举行的祭祀仪式由视牲、陈设、盥洗、初献、拜四方、谒拜、终献、圆墓等环节组成,由洛阳县令主持。

河南洛阳的关林是我国唯一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群,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因葬有关羽首级而形成庙祀,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形成今天庙会的基本规模。关林庙会于每年春、诞、秋三祭日即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举行,祭祀仪式汇集了狮舞、鼓舞、武术、杂技、面塑、海神、高跷曲子等洛阳地方民间艺术,同各种信俗传说融为一体。

关公信俗的核心内容是信义为本、忠诚为贵的传统观念,这一思想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认同,成为华人世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编辑:HN003

非遗 >河南非遗「每日一新」:民间信俗(关公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