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差点投降元朝是不是真的 历史上有这件事情吗

趣历史网 时间:2024-03-22 08:56 浏览: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八月,元将察罕帖木儿率领元军攻破龙凤政权的首都汴梁,刘福通保护小明王韩林儿退回安丰。

朱元璋虽然在军中使用龙凤年号,接受小明王封授的官职,但“事皆不禀其节制”(《鸿猷录》),保持了实际上的独立。

不过,北方红巾军牵制了元朝的大部分兵力,使朱元璋得以在南方从容发展,不必和元军主力正面对战,因而一直是朱元璋的一面屏障。

一旦失去这面屏障,张士诚和陈友谅又在东、西两面虎视眈眈,朱元璋的处境将异常艰难。

为了缓解这种困境,收到元军攻占汴梁的消息后,朱元璋忙派人前往汴梁,与察罕帖木儿通好,“八月己卯,大明遣使至汴梁,与元将察罕帖木儿通好”(《国初群雄事略》)。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六月,察罕帖木儿大举发兵山东。八月,元军接连攻下长清、东平、济宁、泰安、齐河、泰安等地,进逼济南;三个月后,元军攻占济南,“进兵济南,刘珪降,遂围益都”(《元史·本纪·顺帝》),“攻围济南三月,城乃下”(《元史·列传·察罕帖木儿》)。除益都仍在坚守外,山东各郡县都被元军攻占。

此时,朱元璋正亲自率军征讨陈友谅。察罕帖木儿攻占山东的消息传来,朱元璋再次面临艰难选择。察罕帖木儿势头正盛,攻下山东后,他会不会挥师南下,进攻南方的起义军?而当时南方的起义军中,张士诚和方国珍均已投降元朝,而朱元璋名义上则是龙凤政权的吴国公,那么察罕帖木儿下一个进攻目标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怎么办?朱元璋再次派使者与察罕帖木儿通好,表示愿与察罕帖木儿“结援”。“太祖闻李察罕帖木儿下山东,江南震动,遣使通好”(《国初事迹》)。

察罕帖木儿扣下了朱元璋派去的使者,并把朱元璋遣使通好之事上奏元顺帝。元顺帝收到消息后,确实动了招降朱元璋的心思,决定封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不久,元顺帝派户部尚书张昶带着御酒、八宝顶帽和宣命诰书走海路到庆元方国珍处。方国珍先后两次派人告知朱元璋,都没有得到答复。

朱元璋为什么对元顺帝的招降特使置之不理呢?原来,在山东一度所向披靡的察罕帖木儿,在益都遇到陈揉头的坚决抵抗,元军久攻不下,前景变得不明朗起来。

因此,朱元璋对张昶避而不见,静待事态变化。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六月,察罕帖木儿派使者带书信来到应天府,将元顺帝的招降决定告诉朱元璋,这是察罕帖木儿写给朱元璋的最后一封信。

收到察罕帖木儿的信后,朱元璋对其诚意心存怀疑,对身边的人说,“予观察罕书辞婉而媚,是欲啖我,我岂可以甘言诱哉?况徒以书来而不返我使者,其情伪可见”(《明太祖实录》)。

恰在此时,儒士叶兑建议朱元璋拒绝元朝的招降,吞并张士诚,督促方国珍归降,南取闽越,定都应天府,进可规取天下,退则能图自保。“宜北绝李察罕之招诱,南并张九四之僭据,督方国珍之归顺,取闽越之上地,即建康以定都,拓江、广以自资,进则越两淮规中原而取天下,退则保全方面而自守”(《国朝献征录》)。

朱元璋对这番言论十分赞赏,想把叶兑留下来,却被拒绝。

当时察罕帖木儿正带兵围攻益都,遭到顽强抵抗,一时无暇他顾,朱元璋于是对元朝的招降不予答复。

孰料察罕帖木儿不久便被田丰、王士诚等人刺死,他的养子扩廓帖木儿继续统领元军围攻益都;十一月,元军攻破益都。

察罕帖木儿的死无疑使得维护元朝的力量被大大削弱。扩廓帖木儿虽然得到了元朝的正式任命,但毕竟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的能力难免受到怀疑,而这种怀疑很可能会引发元朝新一轮的内斗。攻下益都后不久,扩廓帖木儿果然和孛罗帖木儿开始了相互攻伐。

元顺帝的招降特使张昶在庆元住了一年,也没能见到朱元璋,方国珍担心再这样下去会祸及自己,于是把张昶送到元福建平章燕只不花那儿。燕只不花把张昶送到与朱元璋领地交界的地方,派人告诉建昌的王溥,王溥派人告诉朱元璋。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十二月,张昶终于来到了应天府。

朱元璋认为陷入内斗的扩廓帖木儿不会大举南下,而且内心十分认同叶兑的看法,决心趁机发展势力,因此明确拒绝元朝的招降。

编辑:HN003

历史 >朱元璋差点投降元朝是不是真的 历史上有这件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