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华人诺奖得主李政道逝世,倾力中国基础科学人才培养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4-08-06 15:02 浏览:

央视新闻5日消息,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岁。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江苏苏州。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而闻名。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1954年,他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除了宇称不守恒理论,李政道在粒子物理学领域还有诸多重要贡献。他提出的李–杨理论为后来的粒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此外,李政道在高能物理学、量子场论和统计力学等领域也作出了显著成就。他与合作者共同发展的相对论流体动力学方程,被广泛应用于核物理和天体物理研究。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来源:李政道研究所官网

作为一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的学术成就广为人知。而作为一名战略教育家,李政道的育人成果也颇为丰硕。其中,少年班的建立,加强了基础科学人才培养;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部分顶尖学者早已跻身全球创新的第一梯队;“䇹政学者”远超千人,当年的“䇹政学者”有些已经成长为今天的“䇹政导师”,本科生参与科研也日渐成为潮流所向;科艺基金,搭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交叉创新的桥梁;自然科学基金,已然成为各高校、研究机构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是李政道推动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的典型项目。这个项目是李政道亲自发起并努力促成的。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庆桥曾撰文写道,1979年春,李政道应邀回国讲学,发现不少学生很有培养前途,于是他便萌发了选拔优秀学子赴美深造读研究生的想法,并得到方毅、严济慈、钱三强等中国有关方面领导的全力支持,遂成CUSPEA项目。

黄庆桥文中提到,当时,中国还没有TOFEL和GRE,美国要招收中国学生,必须要在美国的研究生录取政策之外,新设计出一套专门适用于中国学生的招生体系。为此,李政道不仅逐一做工作说服美国高校接收中国学生,还为CUSPEA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这是极为难得的。李政道自己就曾说:“这样独特的招生方式,在美国正规的招生计划之外,每年从一个特殊的外国招收近百名研究生,并负担其得到博士学位前在美国的全部费用,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没有的。”1980年代,李政道还直接参与了诸多中国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的改革与创建。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成立就是典型代表。倡导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和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2014年底,李政道建议,在上海建立一个类似丹麦玻尔研究所的世界前沿科学研究机构,从事物理和天文方面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寻找宇宙中极大和极小间的关联,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相互作用规律,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贡献。

2016年11月,李政道研究所(以下简称“李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式成立。2017年9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Frank Wilczek教授就任李所首任所长。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教授就任第二任所长,Frank Wilczek教授转任李所首席科学家。经历了数年的建设,形成了天文与天体物理、粒子与核物理、凝聚态物理三大研究方向,组建了各研究方向的科研队伍。

张杰此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回忆自己与李政道的第一次见面,并表示,李政道与他畅谈中国的未来至今令其印象深刻。后来在李政道的指导下,张杰担任中美高能物理会谈中方代表团团长。李政道为人处世的点滴细节也影响着张杰的工作方式,两人成了忘年之交。如今张杰遵照李政道的嘱托,带领全所一起,希望将李所建成世界顶级的前沿基础研究机构。

张杰近日在一场采访中对第一财经介绍,李所在第一个五年建设期完成了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核心区位的大楼建设,形成了天文与天体物理、粒子与核物理、凝聚态物理三大研究方向,组建了各研究方向的科研队伍。

他说,目前李所正发挥大科学研究范式的优势,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全所围绕‘极端宇宙条件下物质的起源与演化’进行全方位深入探索,以期实现重大突破。目前所里已完成《李政道研究所2035发展规划》,希望用三个5年的时间,形成基础研究的 ‘上海学派’,到2035年建成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基础科学研究所。”

编辑:HN007

综合 >首位华人诺奖得主李政道逝世,倾力中国基础科学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