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集卡成瘾”背后的心理需求 弥补孩子情感“黑洞”
刘伟平,郑州市新密市惠沟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传统文化高级讲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河南省骨干教师,郑州市百姓学习之星,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师德师风先进个人,郑州教育博客学习品读类特约编辑。
一段时间以来,在学生群体中“集卡”活动非常受欢迎。学校周边便利店门口的显眼处,摆放着大大小小数十盒卡包,卡片内容不光有“奥特曼”,还有许多动漫、游戏主题,价格从1元至50元不等。
从奥特曼卡、到烟卡、明星卡再到小马宝莉卡……小小的卡片风靡校园,也让许多青少年沉迷于“拆”和“集”的快乐中,有的孩子为购买各种“稀有卡”“典藏卡”花光了零用钱,甚至偷用家长的手机支付、在直播间里打赏动辄花成千上万元。有媒体报道:“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一张稀有的小马宝莉卡标价高达16万,各种衍生的卡牌产业链。有媒体采访得知,四五百元买来的卡片,转手就是两三千,甚至更多……
孩子对集卡的痴迷,让家长们很苦恼——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恐吓了,威胁了,就是不见效果。未成年人“集卡成瘾”,已经成为目前家庭教育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关注行为背后的需求,认清“集卡”背后的原因
不少家长只是为了孩子“集卡”而焦虑,却没有认识到孩子们为什么喜欢“集卡”。“集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成长的必然经历
孩子喜欢集卡,并非是什么新鲜产物,可以说,集卡是一个轮回,一代人有一代人热衷的收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孩子也曾热衷于收集卡片等物品,比如方便面里的水浒卡和三国演义卡到如今的小马宝莉,孩子们都在经历自己的童年。
2. 未成年人的社交方式
小孩子跟成年人一样,也需要社交。回想我们小时候,“收集”记忆里除了卡片,还有各种各样的糖纸、邮票,各种花色的手绢、饰品……课余小伙伴们可以在一起交流展示。
源于共同爱好,无形之中多了很多好朋友。正如当下孩子们的盲盒抽卡,也是一种“社交方式”,已然成为未成年人聊天、交流的“谈资”。
3. 未被充分满足的情感需求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家长们忙于工作,经常会用经济补偿的方式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却无暇顾及孩子的情感需求。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孩子才会沉迷抽卡。
孩子无节制的收集卡片,是因为欲望的背后,一定有个情感的黑洞。抽卡本质上是孩子需求的情感出口,它以某种形式满足了孩子们对陪伴和获得肯定的需求。
所以说,孩子“抽卡成瘾”的背后,是成长的必然经历,是社交的方式,也是对爱和归属感的需要。
关注孩子 识别集卡成瘾
家长应首先定性“成瘾”的概念,根据孩子集卡时的消费金额、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判断是否构成“成瘾”。若孩子在合理范围内消费,且未影响学习、生活和社交,则不能定义为“成瘾”。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家长和老师就要引起重视了。
1. 消费行为的改变
如果孩子突然开始大量购买集卡相关的物品,如卡片、集卡游戏等,这可能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零花钱或压岁钱使用情况,以及他们是否频繁要求购买新的卡片。
2. 社交活动的变化
如果孩子开始更多地与朋友交流集卡的经验,或者为了集卡而放弃其他社交活动,这可能是集卡影响到了孩子的社交生活。家长可以观察孩子放学后的活动,是否经常与朋友一起讨论或交换卡片。
3. 学业影响
如果孩子因为集卡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如经常分心、拖延作业或忘记上课,这可能是集卡已经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家长应留意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成绩变化。
4. 情绪反应
如果孩子因为无法获得稀有卡片或集齐特定系列而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波动,如焦虑、沮丧或愤怒,这可能是集卡行为过度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健康。
面对孩子集卡成瘾,我们要怎么做?
孩子的成长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总要经历各种挫折和诱惑,这恰好是引导孩子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契机。
(一)家庭方面
那么遇到孩子无节制迷恋集卡,家长具体该怎么做呢?
1. 共情。
首先,家长或者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共情孩子对卡片热衷的感受。
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感同身受的理解,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关系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有了好的关系就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 引导。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可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但是家长需要积极引导孩子理解消费的本质,理性、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对话,引导孩子思考清楚,究竟是为了爱好集卡还是跟风集卡?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喜欢,什么是跟风,什么是攀比。
此时此刻,正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内心,看懂自己的需求,独立且主见,不去人云亦云,不去随意迎合他人的好时机。
如果孩子真的对集卡有兴趣,家长也要了解一下“卡片”背后的内容,可以深入挖掘一下,与孩子聊一聊其中包含的文化,趁机拓宽孩子思想知识领域。并且共同设定关于集卡的规则,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限定消费金额或频率,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理财观。
同时,多给孩子看书、看更高端的影视动画作品、接触更高阶的玩具、参与多种社会活动等,不断扩大孩子的视野,鼓励孩子们去探索新鲜事物,发现多彩世界,有了更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孩子的关注点就不只局限在卡片上。他们会知道,除了集卡生活里还有更多更好、更有趣的选择。
3. 陪伴。
如果你问孩子,最想父母为你做些什么?大多数孩子会回答:希望爸爸妈妈陪我玩。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在大人看来孩子身上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孩子释放的信号:渴望父母关注和陪伴。
一个在原生家庭里被高质量陪伴,真诚赞美的孩子,会有很强大的内心,他们不需要通过物质(集卡等)在彰显自己的优势。和谐的家庭关系,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得到很好的滋养,尤其对于孩子来说,这才是最大的底气和勇气。
所以建议父母们,无论在忙,都要抽时间给孩子读书郊游玩耍,即便是集卡,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了解卡片周边文化。既增加自己的见识,又与社会产生更多的链接。既培养与孩子共同的兴趣爱好,又增进亲子感情,还可以对孩子因势利导,促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学校方面
老师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写作文等方式说出自己买卡、集卡的原始想法,只有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因势利导。
学校班级召开班会,围绕“集卡”现象设计一些活动,通过情景剧,心理剧,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尽情发表意见,班主任老师趁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教育。学校或者班级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们展示兴趣特长的机会,同时也搭建交流平台。
总之,未成年人主观意志薄弱,容易盲目跟风或者受骗。当今网络诈骗,无孔不入。面对孩子集卡成瘾,家长和老师的担心、斥责、强制没收等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亲子、师生矛盾,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事情朝着不可控制方向发展。
无论是迷恋游戏、谷子周边或者集卡,行为背后的真相都是情感需求。与其着急上火,不如读懂集卡背后的心理因素和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和老师只有用心陪伴孩子,用心了解孩子“迷恋”背后的真相和需求,拿出时间和耐心,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开展富有创意的兴趣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编辑:H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