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在河南博物院,看楚人沐浴有多讲究?
结束一天的繁忙工作,回家洗个热水澡,是现代人的生活日常。而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古人是怎么沐浴的?
今天一起认识楚人“沐浴好物”“倗(péng )”浴缶(fǒu)
01 楚人“沐浴好物”
大肚、大口的“青铜小胖墩”,器身敛口,腹下收,器身上部有一周带有圆鼓面的蟠(pán)虺(huǐ)纹带。蟠虺纹是一种以盘旋的小蛇形象构成的几何图形,是青铜器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纹带上下加饰有两周绹索纹,隆起的盖装饰有涡纹、蟠虺纹、绹索纹及六个圆鼓纹装饰,盖顶有环形的“提手”可以打开。
肩部有一对兽首状耳,浮雕的兽头凸眼高鼻,张口卷唇。
器盖内和器口沿分别铸有三字铭文“倗止(作)缶”。
这件憨态可掬的“青铜小胖墩”是春秋时期的楚国水器——“倗”浴缶。“倗”是主人的名字,“浴”是洗身子的意思,“缶”是盛水器。
但人家可不是“虚胖”!它是楚国贵族“倗”用于沐浴的盛水器,大肚能容纳洗澡水,大口方便倒洗澡水。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位于亚热带气候区,雨水充沛,夏季炎热潮湿,这样的自然条件促使楚人养成了勤于沐浴的习惯。
目前考古资料表明,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楚墓中出土的浴缶较多,凡较大的贵族墓都出土有2至4件。浴缶的大量出土,亦可佐证楚人勤于沐浴。
△左为春秋·蟠虺纹铜浴缶,湖南博物院藏。右为战国·带盖蟠虺纹铜浴缶,四川博物院藏。
02 楚人沐浴有多讲究?还得营造点氛围感
勤于沐浴的楚人,对洗澡这件事颇为讲究!日常生活中,他们五天洗一次身,三天洗一次头,重大的祭祀前更要行沐浴礼。《礼记•内则》中记载:“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
楚国贵族“倗”,若想洗个“高配置”的澡,得先烧水加温,用浴缶装热水,再用铜壶装冷水,最后将冷热水在铜鉴中调和到适当温度,就可以美美沐浴啦~
但这套流程并不是“最高配置”,更为精致的楚国贵族还会在沐浴前点燃熏炉和烤炉取暖,点燃铜灯照明,在沐浴时往洗澡水中加草药、香料等营造氛围感。楚国诗人屈原曾在《九歌·云中君》中写道:“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03 在宋代公共澡堂洗澡 还可以吃着外卖、搓着背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洗澡仍是一件奢侈的事。
发展至北宋时期,洗澡已经完全从特殊仪式转变为日常生活方式,这得益于当时公共澡堂已经较为普及。
宋人称澡堂为“浴堂”“混堂”,东京汴梁甚至有专门的“浴堂巷”,整条街巷基本都是浴堂。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的“洁净浴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的浴堂,有的还提供卖洗脸水、饮茶的服务,如果加费用,还有专门的仆役帮助搓澡,甚至能让浴室的仆役帮叫一份附近的“外卖”,在洗完澡后舒舒服服地吃一顿。
苏轼曾在词中写道:“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由于搓澡人下手太重,还忍不住要求:“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青铜器虽冰冷,这件“倗”浴缶却让我们感受到了2000多年前楚人对净与美的炽热追求。
编辑:HN007